半岛平台,官网

名医视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宝宝爱哭闹睡不踏实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1-07-2978547次播放

视频内容:

新生儿如果出现哭闹不踏实,要先注意观察宝宝的生命体征,如果宝宝情况比较好,精神也挺好,吃奶也挺好,但就容易哭闹,可能是宝宝缺乏一定的安全感,或者说孩子穿的衣服裹得太紧,或者是过于单薄,或者说孩子出现排尿的情况,没有给及时更换尿不湿等。
如果宝宝哭闹是由于腹部不适引起,哭闹相对会比较久。另外,有的孩子哭闹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比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这种孩子早期就会表现为夜间频繁的哭闹。一旦怀疑是维生素D缺乏,要及时补充维生素D的制剂。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用微信“扫一扫”图中二维码,

即可把视频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相关推荐

25羟维生素D偏低如何处理
一般对于不同的人群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25羟维生素D,就指体内的维生素D。25羟维生素D需要经过肝脏的25维羟化,以及肾脏的1α羟化以后,转化为活性的维生素D,可以促进体内的钙的吸收,也促进肠道的吸收,导致血钙水平的正常。25羟维生素D如果缺乏的情况下,对于婴幼儿容易导致佝偻病,出现了低钙等等的情况发生。这些需要及时补充维生素D,而且需要进一步的多晒太阳,以利于这种皮肤合成25羟维生素D。所以,小孩需要多进行户外的活动,这样才能避免和减少维生素D缺乏情况的发生。对于成年人,如果25羟维生素D偏低,一般容易导致骨质疏松。尤其是绝经以后的妇女,或者是老年性的骨质疏松,大于六十以上的,不论男女,如果缺乏维生素D都是导致原发性骨质疏松的重要情况,需要及时的补充维生素D。一般对于成年人,尤其老年性的骨质疏松,可以补充活性的维生素D,包括阿尔法骨化醇或者是骨化三醇,就是1,25-双羟维生素D,这样才能使D补充到正常范围。
语音时长 02:13

2021-11-05

74720次收听

03:22
宝宝睡觉老是哼哼唧唧使劲脸红怎么回事
宝宝睡觉老是哼哼唧唧使劲脸红,与身体发育、睡眠环境和习惯、躯体疾病等因素有关。首先,孩子睡眠过程中往往会有深浅睡眠的交替。深睡眠过程孩子会睡得比较踏实,不会有各种动作或声音。而浅睡眠过程往往会有各种动作,如身体翻动、挤眉弄眼等,属于正常表现,家长无需特别担心,只需安抚即可。早产儿在睡眠过程中哼哼唧唧包括使劲、脸红的表现会比较明显,往往也和生长发育有一定关系。其次,睡眠环境和睡眠习惯不理想,如孩子睡前吃太饱或饥饿等,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导致孩子睡眠过程中睡眠不稳、哼哼唧唧。另外,身体疾病引起,如腹部胀气,家长应适当安抚,帮助孩子缓解症状。
03:06
八个月宝宝睡觉不踏实易惊醒怎么回事
一、睡眠环境不合适,导致睡眠不稳易惊醒,一般最好给孩子提供相对昏暗、相对的安静和相对凉爽的睡眠环境。二、睡眠习惯不好,如孩子在睡前吃太多东西,如睡前加很多辅食,或是在饥饿状态下入睡,都会引起孩子睡眠不稳。另外在孩子睡前1小时内,最好不要使劲去逗弄孩子,让孩子处于兴奋状态,可以听舒缓的音乐、讲故事等,这些都有助于保证孩子早点入睡及安稳睡眠。三、孩子存在病态导致孩子睡眠不稳,如有些孩子可能在出牙,或大脑飞速发育,孩子会出现哭闹及睡眠不踏实,或易惊醒。另外一些孩子也可能存在躯体疾病,如呼吸道的感染、消化道的异常,都可能会导致孩子身体上的不舒服,从而使孩子翻来覆去,睡眠不稳。
03:05
婴儿什么时间吃D3最好
对于婴儿什么时间吃D3最好,可以说孩子在什么时间吃D3,都没有问题,从效果上来讲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目前孩子在出生之后,常规补充维生素D,这个已经是医生和家长的共识。一般在婴儿出生之后1-2周,就要常规补充维生素D。可以吃维生素AD,避免孩子出现维生素A的缺乏,现在市面上给孩子使用的,维生素AD的A的剂量,不会导致孩子维生素A超标。也可以吃维生素D3。对于维生素D食用时间,D3作用,都没有太大影响,只要能够保证孩子在1岁内,每天有400IU维生素D的摄入,1岁以上,每天有600IU的维生素D的摄入就可以。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只要能够保证正常维生素D的摄入量就可以,什么时间吃都可以。
03:00
5个半月宝宝睡觉摇头怎么回事
5个半月宝宝睡觉摇头原因:一、维生素D缺乏,引起佝偻病。由于维生素D缺乏以后会造成钙磷代谢异常,低钙血症神经纤维增高,所以宝宝睡觉就爱摇头。二、湿疹。颈部是湿疹高发部位,如果有湿疹就会蹭痒,出现摇头现象。三、神经系统病变。得对宝宝进行脑电图监测的检查,要做脑电图看宝宝在睡觉摇头时有没有脑异常的放电的情况。如果脑有异常放电,就证实摇头是抽搐表现,得按照癫痫进行处理。做头颅核磁,有没有颅脑结构异常。做脑电图,选择什么抗癫痫药物来进行治疗。
03:11
儿童碱性磷酸酶300多怎么回事
儿童碱性磷酸酶300多,提示碱性磷酸酶增高,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维生素D缺乏,是佝偻病的表现。碱性磷酸酶就是人类钙、磷代谢里头很重要的酶,参与了钙、磷代谢。如果是维生素D缺乏以后,这种酶就会释放增多,就会造成增高,增高了以后钙磷代谢就出现异常,就会出现佝偻病的方颅、肋骨串珠、手镯、脚镯征、X型腿、O型腿这些表现。除此之外,在感染的疾病状态下,也可以出现碱性磷酸酶增高。还有孩子的一些血液系统疾病,也可以出现碱性磷酸酶的增高。
宝宝打哈欠就是不睡怎么回事
宝宝睡觉打哈欠不睡觉,可能是由于饥饿,这种一般发生于新生儿和3个月大宝宝身上,由于白天进食量不足,晚上饥饿感比较强烈,从而影响睡眠,就会出现打哈欠不睡觉的情况。其次是由于缺钙,缺钙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当血钙浓度低时,神经系统会兴奋,导致宝宝的夜惊、夜醒、夜间睡眠不足,这种情况的解决办法是补充维生素D和钙,并多晒太阳。再有是由于炎热所造成,如果气温过高,并且室内通风不好,加上宝宝衣服穿得比较多,也会影响睡眠,应及时打开窗户通风,降低室内温度。
语音时长 01:11

2021-05-20

109653次收听

宝宝5个月头竖不稳怎么办
如果宝宝5个月头竖不稳,可以给宝宝补充钙和维生素D,家长应加强对宝宝的锻炼。如果经以上治疗仍不见好,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就诊。通常3月龄的宝宝应该能抬头90度,竖抱时头已经立得很稳了,如果宝宝5个月头竖不稳,可能是由于缺钙所导致。这种情况下,建议积极给宝宝补充钙或者维生素D,钙和维生素D必须同时补,如果没有维生素D,机体对钙也不能吸收,因为维生素D是钙离子被人体吸收的载体。除了缺钙的情况以外,宝宝5个月头竖不稳,可能跟缺乏锻炼有关,家长应加强对宝宝的锻炼。如果经过以上治疗后宝宝仍然竖头不好,建议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的儿科进行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语音时长 01:06

2021-05-20

67302次收听

宝宝爱哭闹脾气暴躁是什么原因
宝宝爱哭闹、脾气暴躁可能是家庭环境影响,缺钙和疾病也会导致。受家庭环境影响,如果父母总是在宝宝面前,表现出脾气暴躁和暴力行为,宝宝就会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宝宝也会出现脾气暴躁和爱哭的表现。其次,当宝宝缺钙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缺钙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宝宝在睡觉时有情绪烦躁和爱哭的表现,这种情况应该积极进行补钙,可以选择食物补钙,也可选择药物补钙。宝宝爱哭闹、脾气暴躁也有可能是由于患有一些疾病导致,如果宝宝患有狂躁症等精神疾病,也容易出现脾气暴躁的现象,动不动就哭泣。
语音时长 01:09

2021-05-20

94324次收听

宝宝7个月会翻身吗
宝宝的生长发育比较快,宝宝在7个月时,一般能够有意识地从仰卧位翻身到俯卧位,或从俯卧位翻身到仰卧位,除了会翻身以外,还会长时间滚动和独自坐着,能用一只手换另一只手的玩具,有捏或敲的动作,能发出“爸爸”、“妈妈”等声音,还可以听懂大人的名字。从4个月大以后,宝宝就可以开始翻身了,如果一般孩子在7个月大的时候还不会翻身的话,那就是不正常,这时家长须及时带宝宝去正规医院的儿科进行检查,明确诊断后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拖延以免耽误病情。
语音时长 01:09

2021-05-20

89319次收听

维生素d缺乏的症状
维生素d是人体非常重要的营养,如果长期缺乏这些营养,可能导致漏斗胸、鸡胸,而且也会影响人体的体质,身体发育缓慢,甲状腺功能亢奋,引起全身肌肉酸痛,也会伴随运动功能发育落后等的情况。要是一直都控制不到位,可能引起血清碱性磷酸酶上升,出现燥热多汗的问题。
维d2磷酸氢钙片好不好
人体在生长过程中也需要补充维生素D,如此才能有效促进身高补充所需要的微量元素,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不一定要维D2磷酸氢钙片,这种物质非常的不错,但是服用时也会出现副作用,所以必须要引起重视,另外这种药物内部还有很多的化合物,如此才能够提升人体的免疫能力。
维生素D缺乏是什么原因
维生素D对于每个人的身体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一种东西,但是有很多人还是缺少维生素D,这其中就跟阳光照射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紫外线照射到皮肤上,就可以得到足够的维生素D可用。如果在一些常年阳光不是很多的地方生活,就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少的问题。
维生素缺乏的症状表现及治疗
您容易便秘或腹泻吗?您经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或焦躁吗?您常常生口疮或口腔溃疡吗?您常患感冒吗?您经常头痛、肩痛吗?您常感到眼睛疲劳或喉咙不适吗?您突然站起来的时候会头晕吗?您经常感到疲倦却睡不着觉吗?您常掉头发吗?您的牙龈常出血吗?
多摄入维D保护的不仅仅是骨骼,肺病还能减四成
维生素D大家都比较熟悉,它对人体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主要的生理功能有:①提高肌体对钙、磷的吸收,使血浆钙和血浆磷的水平达到饱和程度;②促进生长和骨骼钙化,促进牙齿健全;③通过肠壁增加磷的吸收,并通过肾小管增加磷的再吸收;④维持血液中柠檬酸盐的正常水平;⑤防止氨基酸通过肾脏损失。就骨科疾病而言,维生素D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治疗佝偻病、预防骨质疏松症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