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常见检查:
常见检查:粪红细胞、上消化道x线钡食、便通、粪隐血检查(OBT)、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腹部平片、血管造影、CT检查、肠镜、纤维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肠胃CT检查、肠胃疾病超声检查、肠胃造影、肠造影、无痛内视镜检查、肠驱气检查、粪上皮细胞。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在活动期间最常见粘液、脓血便,镜下检查有大量红细胞、脓细胞,其数量变化与疾病病情有关。涂层中常见的多核巨食细胞很多。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便隐血试验呈阳性。为了避免口服铁剂和饮食引起的大便隐血试验呈假阳性,可以采用具有较高特异性的抗人血红蛋白抗体进行检查。粪便病原学检测有利于排除各种感染性结肠炎,易混淆的病原体有痢疾杆菌、结核杆菌、空肠弯曲杆菌、沙门菌、贾兰鞭毛虫等,其次是阿米巴原虫、梭子杆菌、沙眼衣原体、巨细胞病毒、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病毒、单纯性疱疹病毒、Norwalk病毒、组织细胞浆菌、芽生菌、隐球菌、耶尔森小肠结肠炎杆菌等。
2、血沉(ESR)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活动期间,ESR经常上升,轻度或中度快,常见于重病例。但ESR不能反应病情的轻重。
3、白细胞计数 大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但在急性活动期,中、重型患者中可有轻度升高,严重者出现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
4、血红蛋白50%~60%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低色素性贫血。
5、c反应蛋白(CRP)正常人血浆中只有微量c反应蛋白,但轻度炎症也会引起肝细胞合成和分泌蛋白异常,因此CRP可以识别功能性和炎症性肠病。损伤16hCRP比其他炎性蛋白质上升,纤维蛋白原和血清粘性蛋白在24~48h后上升。在Crohn患者中,CRP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高,表明两者有不同的急性反应。IBD有活动时,CRP可以反应患者的临床状态。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CRP常持续升高;在病情较严重的患者,若CRP高时,对治疗的反应则缓慢。该试验简单易行、价廉,较适合在基层医院使用。
6、免疫学检查 一般认为免疫学指标有助于对病情活动性进行判断,但对确诊本病的意义则有限。活动期间,IgG、IgA和IgM在血清中上升,T/B的比例下降。在Crohn病和一些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白介素-1(IL-1)和白介素-1受体(IL-1R)的比较比普通人和其他炎症患者高。炎症性肠病组织中IL-1含量增加,其含量与病变活动性成正比。有资料显示,炎性肠病中巨食细胞处于高活跃状态,分泌TNF-α,测量TNF对理解IBD患者病变的程度和活动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测
1、x线检测,x线检测一直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即使肠镜应用后,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也有独特的价值,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措施。
(1)腹部平片:临床上很少使用腹部平片诊断溃疡性结肠炎,其最重要的价值是诊断中毒性结肠。中毒性巨结肠患者每12~24小时进行腹部平片检查,监测病情变化。x线结肠横径超过5.5cm,轮廓不规则,可出现指压痕迹征兆。
(2)钡剂灌肠检查:钡灌肠检查是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但x线检查对轻或初期病例的诊断没有什么帮助。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明显优于单钡剂造影,有助于观察粘膜水肿和溃疡。x线主要表现为
①粘膜皱纹粗糙或细粒变化,有人形象地说明为雪点的征兆,x线显示肠管内充满细密的钡剂小点。
②多发性浅地板或小盈馀缺损。
③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呈管状。初期见肠壁痉挛收缩,结肠袋增多,粘膜皱纹增粗紊乱,形成溃疡时,肠壁边缘有大小不同的锯齿状突起,直肠和乙状结肠可见细粒状变化。后期由于肠壁纤维组织增生,结肠袋消失,管壁硬化,肠腔狭窄,肠管缩短,呈水管状。假息肉形成时,可见肠腔多发圆形缺损。
(3)肠系膜上或肠系膜下动脉选择性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可以使病变部位的细血管显影,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典型表现可见肠壁动脉影像有中断、狭窄及扩张,静脉像早期则显示高度浓染,而毛细血管像显示中度浓染。
2、CT和MRI检查 以往CT很少用于肠道疾病的诊断,而近几年随着技术的提高,CT可模拟内镜的影像学改变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表现为
(1)肠壁轻度增厚。
(2)厚肠壁可显示溃疡。
(3)厚结肠壁内、外层之间环状密度变化,如花结或目标。
(4)可显示肠瘘、肛周脓肿等溃疡性结肠炎的并发症。但CT显示肠壁增厚为非特异性变化,无法发现肠粘膜的轻微病变和浅表溃疡,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有限。
MRI检测费用昂贵,对肠道疾病的诊断效果较差,但在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肠腔外病变和并发症方面可能有一定的价值。
3、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可以直接观察结肠粘膜的变化,确定病变的基本特征和范围,也可以进行活组织检查,因此可以大大提高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准确率,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另外,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监测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病变严重,怀疑穿孔、中毒性结肠扩张、腹膜炎或伴有其他急腹症时,必须作为结肠镜检查的禁忌证。内镜下粘膜形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糜烂、溃疡、假息肉形成,粘膜多发性浅表溃疡,伴有充血、浮肿,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弥漫性分布的粘膜粗糙呈细粒状,粘膜血管模糊,质脆易出血的病变反复发作者可以看到假息肉,结肠袋消失,肠壁增厚等表现。
(1)活动期间,受累的同一肠段的变化几乎均匀一致。初期主要是粘膜充血、浮肿、血管纹理紊乱、模糊、半月褶皱增厚,肠道呈痉挛状态,然后粘膜表面粗糙,出现弥漫分布、大小一致的细粒子,组织脆弱,自然出血或接触出血,腔内有粘液性分泌物,进一步发展粘膜糜烂,分布的黄色斑点多周围黏膜亦有明显充血糜烂等炎性反应,几乎无正常残存黏膜可见。
(2)在缓解期,内镜的主要表现为黏膜萎缩和炎症性假息肉。因本病的病理改变一般不超过黏膜下层,所以不形成纤维化和瘢痕,可完全恢复正常。病情轻者,炎症消失后肠粘膜充血、浮肿也消失,溃疡缩小呈细线状或愈合消失,吸收渗出物的慢性持续型或复发缓和型病例,肠粘膜萎缩性变化,颜色苍白,血管纹理紊乱,粘膜正常光泽丧失,稍干燥,残留粘膜岛由于上皮和少量纤维组织的增生可能形成假性息肉,假性息肉多少不一定,大小不一样,有蒂或蒂。粘膜桥是溃疡反复发作向下挖掘,边缘上皮增殖,溃疡相对愈合连接,两端与粘膜面连接,形成中间悬挂的桥形状,不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特有。
(3)晚期严重反复发作的溃疡性结肠炎者,结肠袋消失,肠管缩短,肠腔狭窄,粘膜面粗糙,形成x线所谓铅管样结肠。
暴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是引起中毒性巨结肠最常见的原因。内镜检查显示病变累及全结肠,正常形态消失,肠腔扩大,结肠袋和半月褶皱消失,粘膜明显充血、糜烂、出血形成溃疡,大粘膜剥离。因肠壁菲薄,必须指出爆发性溃疡性结肠炎并中毒性巨结肠时应禁忌内镜检查,否则极易引起穿孔或使病变进一步加重。
结肠镜下活体组织学检查呈炎性反应,可根据隐窝结构、固有层内的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及炎症的分布,来区分急性与慢性病变,以糜烂、溃疡、隐窝脓肿、腺体异常排列、杯状细胞减少及上皮的变化较常见。隐窝形状不规则、扩张或分支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表现,也可有隐窝萎缩,使黏膜面变形。固有层中可见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也可见帕内特细胞(潘氏细胞)化生。
依内镜所见,对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分级方法颇多,其中Miner分级法为较多学者所采用。
0级:黏膜苍白,血管网清晰,呈分支状。黏膜下见细小结节,其表面黏膜正常。
I级:粘膜光滑,但充血、浮肿、折射增强。
ⅱ级:粘膜充血、浮肿、粒状、粘膜脆性增加,接触容易出血或分散在自发出血点。
iii级:粘膜明显充血、浮肿、粗糙,明显自发出血和接触出血。炎性分泌物多,多发性糜烂和溃疡形成。
4、超声波显示器由于肠腔内气体和液体的干扰,超声波显示器难以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因此超声波显示器被认为不适合胃肠疾病的检查,但仍有学者致力于探索超声波在胃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人员建议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超声波征象是肠壁增厚,范围为4~10mm(通常为2~3mm)的病变部位、范围和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