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平台,官网

语音答疑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坐骨神经痛该怎么治疗

发布时间:2019-10-1153184次收听

语音内容:

坐骨神经痛治疗,包括口服药物治疗,外用药物治疗、针灸、理疗以及推拿等。
坐骨神经痛最常见病因,在临床上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治疗头一个是口服药物治疗,一是非甾体类的消炎镇痛药,临床上最常用包括扶他林、芬必得片,主要的作用除止疼以外,还有消除局部神经根炎症反应的作用,对症状改善会有帮助。
中药治疗经常会用活血、止痛、通络的中成药,比如是大活络丹,对症状改善也是有帮助,外用药经常会用活血、止痛、疏风、通络的外用药,比如狗皮膏或者是活血止痛膏,对于疼痛比较重、症状比较重的病人,有时会用针剂治疗,比如是腺苷钴胺,作用是营养神经、消除局部炎症,然后临床上还会用脱水药物,比如甘油果糖或者是甘露醇,然后同时配合小剂量的激素,比如地塞米松,主要的作用,就是消除神经根的炎症反应和水肿,对症状改善会有帮助,急性期过去以后,还可以配合做其他治疗方法,比如是针灸、理疗、推拿,对症状改善都是会有帮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推荐

怀孕坐骨神经痛该怎么办
怀孕坐骨神经痛可以采取一般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1.一般治疗:女性怀孕期间坐骨神经痛,在疼痛急性发作期应该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需要减少患肢活动,从而减轻局部组织张力及反应性水肿。日常避免久坐或弯腰,否则会加重症状。2.物理治疗:怀孕坐骨神经痛可以采取热疗或按摩等物理治疗的方式缓解,能使肌肉放松,减轻疼痛。3.药物治疗:怀孕期间不建议药物治疗,如果患者疼痛较重,可以应用维生素B12、甲钴胺等营养神经的药物,能够缓解不适。对于怀孕期间出现坐骨神经痛的女性,应该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治疗,严禁自行用药,避免影响胎儿健康。日常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加强营养摄入,多吃新鲜蔬果,促进胎儿发育。
语音时长 01:20

2022-08-02

15824次收听

01:52
坐骨神经在什么位置
坐骨神经起始于腰骶部的神经脊髓,进入骨盆后,在骶髂关节前方通过坐骨大孔穿过梨状肌,到达臀部,再进入大腿的后侧,沿大腿后侧走行,进入膝关节后侧的腘窝部位。坐骨神经是由腰神经和骶神经组成,主要来自腰4、腰5,骶1到骶3的神经根,是所有神经中相对比较粗的。在腘窝部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胫神经沿小腿的后侧,通过脚踝内侧进入足底。而腓总神经绕过腓骨头后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腓浅神经沿着小腿的外侧至足背的外侧,而腓深神经经过小腿的前侧和足背内侧。这些分区所出现的神经性疼痛症状,统称为坐骨神经痛。
02:25
什么是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是从腰椎骶发散而来的人体中比较大的一个神经。通过梨状肌孔、坐骨大孔,在股骨的后侧向小腿远端行走、分散。到膝关节分成两束,一束叫做胫神经,一束叫做腓总神经。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一直再往下分,然后到达了足底部,支配足步的一些肌肉。坐骨神经是人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神经,如果坐骨神经受到损伤,就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腿可能抬不起来,脚可能抬不起来,走路一瘸一拐。因此,坐骨神经对整个人体的神经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坐骨神经支配了很多肌肉。
坐骨在哪个位置
坐骨的位置位于骨盆的后下方。简单点来讲,就是在坐位时和凳子接触最紧密的这个位置是坐骨结节,用手触摸可以感觉到明显的硬物,结节的两侧左右各一块骨头就是坐骨。坐骨继续向前是耻骨,向上会经过髋关节、髂骨因为人体骨盆的承受力比较大,所以坐骨也是很容易会受伤的,一般在骨盆骨折中,除了受力点因素外,坐骨和耻骨的连接处也很容易会发生骨折。另外,久坐对于坐骨也是没有好处的,很容易会导致坐骨结节发炎,引起局部有明显的酸胀疼痛。
语音时长 01:06

2021-05-20

84928次收听

坐骨神经痛会不会遗传下一代
坐骨神经痛是骨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它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综合病症,有许多人由于不了解这种病,会提出一些问题,比如坐骨神经痛会遗传下一代吗?想要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了解坐骨神经痛的发病原因,了解了发病原因之后,我们心里就有答案了,接下来我们就了解一下发
孕妇怎样有效预防坐骨神经痛
孕妇也是坐骨神经痛的高发群体,常有孕妇到门诊咨询坐骨神经痛的问题.由于孕妇的特殊性,一旦患有坐骨神经痛,不管是中医治疗还是西医治疗都有诸多阻滞.因此,有效预防坐骨神经痛,对孕妇而言就显得非常重要.
坐骨神经痛遗传不遗传
由于平时生活中工作压力的增大,使得很多疾病找上门来,其中坐骨神经痛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它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所造成的,不良的坐姿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坐骨神经。那么,坐骨神经痛遗传不遗传呢?
坐骨神经痛有哪些早期症状
坐骨神经痛的早期症状是沿着坐骨神经分布的区域出现一种疼痛或者麻木。一、从腰部、臀部大腿的后侧和小腿的外侧一个放射痛,这种痛有时候变烧灼感或是刀割样疼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反而减轻,这是一种情况。二、单纯的下肢麻木,比如它会沿着坐骨神经分布的区域大腿的后侧,小腿的外侧,有时候会麻木到脚背或是脚底。三、同时伴有腰痛或下肢放射痛,也是沿着坐骨神经分布的区域出现疼痛和麻木并重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不要耽误了病情。
语音时长 01:13

2020-02-25

58222次收听

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有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坐骨神经痛原因非常多,腰髓的问题、腰椎的问题、梨状肌的病变、神经走形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阻碍和病变,以及感染、以及疲劳过度、外伤、中毒等等都可以引起坐骨神经痛。所以临床医师应当了解病史以后进行必要的检查。影像学的实验室的各种各样的检查,综合的分析找到病因,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之后,才能制定很好的治疗方法。治疗的方法有对因的治疗,比如针对骨科的治疗、针对炎症的治疗、针对中毒感染的治疗等等,找到对因的治疗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还有对症的方法,比如常用的中药、西药的药物的治疗,解热镇痛剂、非载体的止痛药物,包括中药活血化瘀、祛风、治湿等等治疗,还包括中医的辨证施治、针灸、按摩,包括现代医学的理疗康复治疗等等,综合措施还是坐骨神经痛的治疗的完整的方案,所以一定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之下,经过详细的检查、详细的分析,找出确切的病因,对因治疗同时加以对症的治疗,包括药物的、化学的、物理的、磁疗的等等,以及体疗康复的方法,综合的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且治疗的过程中还要很好的配合,进行支持疗法,很好的护理不要受凉,不要过度的疲劳等等。
语音时长 02:06

2020-02-24

60774次收听

坐骨神经痛能用艾灸吗
艾灸是一种常用的缓解疼痛的方法,有坐骨神经痛症状的患者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治疗,缓解疼痛。但是患者需要记住,神经根性或者神经干性的坐骨神经痛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如果是其他病因引起的,可以采用辅助治疗、物理治疗来缓解。
脚麻木是什么原因
在临床上出现脚麻木之后,要看麻木的脚是一只脚,还是两只脚同时麻木,如果是单侧的脚麻木,需要看具体的麻木部位,如果是脚趾或者脚背的某一区域,范围比较小,首先考虑是局部周围神经出现了问题,需要进行肌电图的检查;如果麻木的范围比较大,同时伴有脚趾的肌肉没有力量,就要考虑是坐骨神经出现了问题,还是腰椎间盘压迫到了神经,如果是坐骨神经的问题,往往在臀部可以有明显的体征,也就是在坐骨神经出口处会有压痛;如果是腰椎间盘突出压迫了神经,腰部可以有或者没有明显的压痛,检查ct或者核磁可以明确诊断。如果是双侧的脚对称性的麻木,就需要询问患者是不是有一些基础性的疾病,比如说糖尿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的情况下,可以出现周围神经的感觉障碍,一般是对称性的发病。
语音时长 01:35

2020-01-09

60156次收听

01:59
坐骨神经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患者坐骨神经引起原发性或继发性损害,所产生的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阵发或持续性疼痛的综合征,多从臀部向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及足背外侧放射。坐骨神经是人体最长最粗大的神经,也是脊神经中骶丛的主要神经。由腰四、腰五、骶一、骶二和骶三神经根汇合而成。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后,其总干和终支延伸在整个下肢背侧。常见的原发性损害有坐骨神经炎,坐骨神经肿瘤,梨状肌综合征等。常见的继发性损害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性关节病及腰骶椎先天畸形等。
坐骨神经痛是腰间盘突出吗
由于坐骨神经痛往往是腰椎间盘突出的常见症状,因此很多人便把两者等同起来,认为坐骨神经痛就是腰椎间盘突出。虽然坐骨神经痛与腰椎间盘突出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但坐骨神经痛并不是腰椎间盘突出。
02:16
坐骨神经痛怎么治疗
坐骨神经痛最常见的病因,在临床上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那么他的治疗头一个是口服药物的治疗是非常特别的消炎镇痛药,临床上最常用的包括扶他林、芬必得片,那么他的主要的作用除了止疼以外,还有消除局部神经根炎症反应的作用;外用药经常回一些活血止痛疏风通络的外用药,比如狗皮膏或者是活血止痛膏,对于疼痛比较重、症状比较重的病人有的时候会用一些针剂的治疗,同时配合一些小剂量的激素;坐骨神经急性期过去以后还可以配合做一些其他的治疗的方法,比如说是针灸、理疗、推拿,那么对症状改善都是会有帮助。
02:25
怎么判断是不是坐骨神经痛
通过体格的检查、影像学以及电生理等检查能综合诊断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疼痛主要限于坐骨神经分布区,大腿后部、小腿后外侧和足部,疼痛剧烈的病人可呈特有的姿势。腰部屈曲、屈膝、脚尖着地。如病变位于神经根时,椎管内压力增加,咳嗽、用力时疼痛加重。可有坐骨神经支配肌肉全部或部分力弱或瘫痪。可有或无坐骨切迹处坐骨神经干的压痛。可有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各种感觉的减退或消失,包括外踝的振动觉减退,亦可有极轻的感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