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进补有什么讲究
冬季进补,这已经成民间传统习惯,祖国医学有“冬藏精”、“秋冬养阴”的理论,认为冬令及时进补是强身的大好季节。三久严冬进补,能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出参于体内。而且冬至起九,正是一年中阴气极盛而阳气始省得转折点。所以,此时进补,荫育元气,养精蓄锐,有助于体内阳气的生发,为下一年开春直至全年的身体健康打下基础。
冬季气温低,人体为了保证正常的体温恒定,就需要消耗体内较多的能量。根据现代气象学的实验报告显示: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色素、二氧化碳结合力和胃酸分泌等,在冬令总是高于夏令。由于胃酸分泌增加,人体对营养的消化、吸收力就相应提高。这样的“需求矛盾”在中老年体质虚弱和慢性病患者身上表现得更为显著,对“补”的需求更为迫切。
然而,进补无论从中医的观点出发,或是从现代医学的观点出发,都是为了补其不足,即身体缺少什么营养成分,就进补什么营养物质。因此,对于一位身体健康的人,本来体中不虚,再去进补,就失去“补”的意义。俗话说:药症相符,大黄也补,药症不符,参茸也毒。所以,进补一定要讲究对象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通常情况看,病后身体虚弱的人,刚生过小孩正在哺乳的妇女,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和调节机能出现障碍的老人,久病体虚和手术后的病人等才需要进补。
按目前常用的进补种类来分,大致可分为药补和食补两大类。从中医的角度看,“药补不如食补”,对于病后肠胃功能虚弱的人,常常更需要“食补”。通过调整饮食补养脏腑功能,促进消化和全身状况的康复,这将起到药物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当然,食补与药补两大类补品应该说是各有千秋。一般来说,虚症明显或病后虚弱,初期宜用药补;虚症不明显,目的是健身,或药补后体虚已有改善,不妨有选择地食补。
冬令进补,最好先作引补,即“底补”。所谓“底”,就是打基,可选用芡实炖牛肉,或芡实、红枣、花生仁加红糖炖服,以调整脾胃功能。也可炖些羊肉,加生姜成羊肉大枣汤,也有同样功效。在此基础上,在服补药可增加滋补效力,又不发生“虚不受补”的情况。
在进补时,最好不要吃生冷和过腻的食物,以免妨碍脾胃消化功能,影响补药补品的吸收。进补期间,如遇感冒、发热、腹泻时,应暂时停服各类补品,以防补药恋邪,恢复健康后可再服。此外,冬令进补的对象,一般是指有虚弱病症的人。至于对想增强体质的人来说,还是以体育锻炼和增加一般营养食物为好,可不必吃补药补品。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特色医院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如何健康饮食呢
- 2 怎样饮食比较健康?
- 3 真正的健康饮食是怎样的?
- 4 每天怎样饮食更加健康呢
- 5 怎样饮食健康?
- 6 饮食决定健康吗?
- 7 怎么饮食比较健康
- 8 怎样饮食健康呢?